gaoshengkeji@163.com
1、引言
綠色概念起源于環境保護,而環境保護是支撐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人類社會開始逐漸重視保護和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產業模式。從研究環境保護開始,延伸到合理利用和節約能源,進一步提升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和利用率,綠色概念體系逐漸建立。從綠色產品,逐漸發展產生出“生態設計”、“綠色制造”、“清潔生產”、“回收利用”、“綠色供應鏈”、“綠色包裝”、“全生命周期”等一系列綠色概念和理論,逐漸構建和豐富了綠色經濟的發展理念。綠色產品提出至今,其內涵不斷豐富完善,從可再生、無害處理到能源、資源利用,從政府主導到市場調節,從關注公益性到兼顧經濟性,大家對于綠色產品乃至綠色經濟理念的理解越來越成熟和全面。我國從改革開放以來,一直高度關注快速工業化進程中的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工作。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在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上的正式確立,我國政府積極采取一系列行動。早在1993年,我國就已開展中國環境標志產品認證工作。二十世紀末,黨的“十五大”到“十八大”的報告中,也陸續提出了“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綠色經濟”、“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等發展理念和戰略目標[2]。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判斷了“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并提出了“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的方針。在明確的政策背景下,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標準體系成為建立空間布局和發展生態經濟的重要支撐和關鍵環節。
家用電器屬于終端用能產品,隨著在家庭中的普及程度逐年上升,以及家用電器種類和數量的不斷增長,總保有量大、涉及使用面廣、能源資源消耗多、使用周期長的特點日益凸顯。根據最新數據統計,2019年我國家用洗衣機的年產量超過7400萬臺,家用電冰箱的年產量超過7900萬臺,空調器年產量超過2億臺。家用電器作為家庭能源和資源消耗大戶,產品的需求量還在逐年升高。據統計,中國家電保有量已經超過70億臺,目前面臨新舊家電更替的高峰期,大量廢舊家電產品需要進行回收處理,在此過程中如處理不當,就會產生重金屬和難以降解的有機物等有毒污染物,這些將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構成極大威脅。
據2013年財政部統計,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一年間,中央財政對高效節能產品進行補貼推廣的政策,拉動消費需求超過2500億元。由于這次政策的主要對象是5類家用電器產品,使得節能家電的市場份額大幅提升,平板電視節能產品份額超過90%,空調、冰箱節能產品份額超過50%。節能家電補貼政策促進了生產企業生產節能產品的積極性,使產品結構向節能綠色傾斜,促進了節能環保技術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綠色新興產業的發展。隨著相關節能、環保、回收利用政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逐漸形成了一整套綠色經濟體系。
另外一方面,綠色經濟的發展仍缺乏一定的系統性。節能低碳、資源循環利用、再生環保等各領域和地區相關部門,看到了政策調控對家電行業綠色發展的積極作用,紛紛提出各自的標準、認證、標識體系和管理制度,產生了監管職能交叉、多頭管理等問題。這種現象一方面浪費了社會資源,增加了企業執行的難度和成本;另一方面,增大了綠色產品的辨識難度,削弱了宣傳推廣效果,降低了社會認可度和可信度。
由此可見,只有建立一套統一、科學、可操作性強的綠色家電產品評價體系,才能有效推動我國家電行業綠色制度的建立,從而帶動家電行業綠色產業健康發展。
2、國內外現狀
2.1 工業化國家家電產品領域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標準體系的構建
在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由于能源短缺現象日益嚴重和環境保護需求的不斷增長,促使他們不斷加大綠色產品的研發和應用,圍繞節能環保及發展綠色產品形成了相對完備的政策法律及法規體系。通過強化法規建設,重視政策引導,在節能環保層面的政策法規體系與環境保護緊密相連,并依據不同時期的環境情況不斷修改與完善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體系。這不僅引導和推動了相關領域的節能技術創新,同時協調了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近年來,歐盟積極制定與節能相關的法律政策,并督促各成員國制定相應的環境、資源、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計劃。歐盟關于節能的法律政策主要包括三個類別:第一類是基礎性的,即關于節約能源總體目標的規定,如可持續能源發展戰略;第二類是指導性的,主要包括政策和行動計劃等,如歐盟提高能效行動計劃;第三類是具體的,即對于具體產品節能的具體要求,其中包括針對家電領域制定的具體指令,主要有生態設計指令、能效標簽指令等。除節能要求外,歐盟針對有害物質限用以及廢舊電子產品的回收及循環再利用于2003年分別發布了RoHS指令和WEEE指令。RoHS指令(限制電子電氣設備使用有害物質指令)對于電子電氣設備中六類有害物質含量進行了限定。在2011年發布的新RoHS指令中,針對相關利益方責任、管控產品范圍以及管控物質種類進行了完善和擴充。WEEE指令(報廢電子電氣設備指令)提出了建立電子廢棄物分類回收系統和回收循環指標的要求。2012年,歐盟發布新版WEEE指令,進一步擴大產品適用范圍,提升并明確了階段性收集目標,并對于信息采集、標識提出了更為明確的要求。WEEE指令的發布對于家電產品在生命周期中的生態設計以及材料可再生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歐盟推出的歐洲之花生態標簽制度中,提出了針對節能、有害物質、噪聲、再生利用等綜合性的要求,在2007年新修訂的要求中,還增加了對于再生材料的利用以及包裝再利用的要求。表1給出了歐盟指令框架下幾類主要家電產品設計的能效和生態設計指令及相關標準的示例。
美國家電節能政策滲透和存在于其法律法規的各個層面,包括美國國會通過的法案(ACT)、《美國法典》(USC)、《美國聯邦典集》(CFR)中。除此之外,各州也有關于節能方面的法規,形成一套體系嚴密、內容結構繁雜、邏輯組織嚴密的產品節能法規體系。美國的節能技術法規中不僅包含要實現的能效水平目標、具體實施計劃等,還包含了大量技術標準的內容,如適用的產品范圍、能效限值、測試程序和方法、標簽標識等。在這些法律法規中,還援引了大量的民間非政府機構制定的產品標準,增加了其技術法規體系的復雜性。表2列出了家電產品對應的聯邦節能標準(最低能效標準)、測試程序以及引用的測試標準示例。
除節能要求外,美國在有害物質以及可持續性等環保要求方面也試圖出臺了一系列法規和標準。2009年,美國提出H.R.2420《電氣設備環保設計法案》(EDEE),提出類似RoHS指令的要求,但由于種種原因并未通過和頒布。2012年和2013年,北美家電制造商協會(AHAM)、加拿大標準協會(CSA)、UL環保協會聯合發布了北美首個自愿家用電冰箱和家用洗衣機可持續性標準,確定了產品在能源、材料、制造、使用、廢舊處理等5個生命周期關鍵環節中對環境影響的評估方法。
日本推行產品節能主要是通過“領跑者”(TopRunner)計劃、強制性的電器零售商節能標簽計劃、自愿性節能標簽計劃、生態標志(Eco Mark)計劃、“能源之星”(Energy Star)計劃等節能計劃來實現的。每一計劃所覆蓋的產品都有相應的技術準則或標準,而日本JIS國家標準中有關節能的標準主要是能源性能測試標準[3]。同時,與歐盟RoHS指令接軌,日本頒布了電子電氣產品中特定化學物質含有標識方案(J-Moss),對電子電氣產品中的有害物質采取標識的方式來解決電子電氣設備有害物質污染的問題。此外,日本的《家用電器回收法》,提供了一個由零售商負責收集、制造商負責回收的系統,管制的家用電器包括空調、電冰箱(冷藏箱、冷凍箱)和洗衣機;《促進資源有效利用法》規定了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又稱3R)的綜合要求,該法實施規則中的范圍包括10個行業和69個產品類別,并包括了對設計階段的考慮、產品制造階段的政策、產品分類收集的標識以及制造商和其他相關團體自愿性收集和回收系統的建立等方面的規定。
2.2 我國綠色家電發展現狀
我國在節能環保、再生利用、低減排碳等綠色發展標準化方面具備了比較成熟的理念和基礎,同時在這些領域也制定了一批標準。由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國家標準78項,其中還包括3項涉及節水的水效標準,發布再生利用及評價國家標準21項,發布污染物排放國家標準88項;由環境保護部發布環境標志產品技術要求行業標準103項,涉及材料、產品、包裝、生產過程等各個方面。從1989年我國發布第一批9項家用電器能效標準開始,家電行業在國家的高度關注下,在節能、環保等可持續發展領域不斷嘗試探索,不斷尋求著更科學、合理、高效的發展方向。在2004年11月發改委發布的《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中,提出將大力推廣高效節能電冰箱、空調器、電視機、洗衣機、電腦等家用及辦公電器,實施能效標準標識。2005年9月1日,針對電冰箱和空調兩類產品的能效標準首先開始實施,截至2018年,我國發布能效標識產品目錄共14批,其中涉及13類家電產品。2009年3月,國務院發布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規定進口商和生產商須承擔廢舊電器電子產品的回收費用。2016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八部委發布《電器電子產品有害物質限制使用管理辦法》,限制家用電器中有害物質的使用。繼2017年2月國家綠色產品評價標準化總體組成立后,連續發布實施了多項綠色相關的國家標準,包括2017年5月發布的GB/T 33761-2017《綠色產品評價通則》和GB/T 33635-2017《綠色制造制造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 導則》,2018年5月發布的GB/T 36132-2018《綠色工廠評價通則》和2019年5月發布的GB/T 37422-2019《綠色包裝評價方法與準則》,等等。
由于家用電器行業與消費者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國家對于家電行業在各方面都給予了高度關注。從國家標準化管理部門到行業主管部門,一直在開展相應的標準化研究工作。雖然家電行業綠色產品的標準體系并未完全搭建,但經過多年研究,相關的法規以及與綠色產品相關的標準的研制工作早已啟動,目前已有一批法規和標準投入使用,這為綠色產品標準體系的搭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將為綠色產品政策的落地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3、標準評價體系的構建
3.1 基本要求與評價指標
要建立統一的綠色家電產品評價標準,應明確適用于不同電器產品的“綠色”指標,并且應是可評價的。家用電器涉及種類繁多,為確保“綠色產品”指標的權威性、公認性,有必要對國內外現有家電產品中涉及能源、環保等屬性的關鍵指標進行梳理與分析。對于綠色產品的評價,包括體現綠色理念和產品一般要求而需要達到的基本要求和為體現不同綠色屬性可量化的評價指標。
3.1.1 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的實現,往往取決于企業自身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而并非具體的產品指標。根據家用電器產品及行業特點,主要對生產主體和產品兩方面提出基本要求:
(1)從生命周期理論角度出發,對于生產主體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建立質量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實施生態設計制度和綠色供應鏈管理,使用國家鼓勵的先進技術及工藝,杜絕已淘汰的技術、工藝、裝備及物質,并在安全、質量、環保方面保持良好的記錄等。
(2)家電產品的基本要求為符合產品的安全標準和性能等基礎標準,從而保證產品的安全性、合格性和質量的一致性。
3.1.2 評價指標
指標主要側重在能夠反映產品層面的綠色特性指標。綠色家電產品的量化指標應根據產品和行業特點確定,指標值應科學、合理且具有指導性,體現綠色產品的優勢。從長遠角度來看,評價指標應是動態變化的,隨著技術及應用水平的提高和完善以及市場需求的變化,指標范圍和權重可能隨之調整,指標要求也可能進一步提高,這樣才能客觀反映產品在耗材、耗能等方面的改進狀況[4]。
從總體評價思路上,綠色家電產品評價將最終實現側重全生命周期階段的評價,即從產品零件及材料供應、生產過程、使用過程以及產品回收處理等生命周期各個階段內,分析家電產品在各個階段對資源利用、能源消耗、生態環境及人身健康、安全造成的影響因素和影響程度,選取對產品主要綠色特性影響明顯的指標,通過明確量化指標和測試方法,建立綠色產品評價指標體系[5]。
3.2 評價指標的不同維度
評價指標的選取,應重點選擇能夠降低產品全生命周期過程中對人體健康、生態環境的影響[6]的指標,從產品的資源屬性、能源屬性、環境屬性、品質屬性[7]考慮,進行指標的選取。
資源屬性指標是用來判斷產品在研發階段的生態設計性、可替代資源的選用情況以及在生產制造等過程中耗費的資源情況[8],重點反映產品材料的選用情況與資源有效利用程度,標準從材料節約性、資源節約性、材料可循環性和部件通用性幾個方面進行考量。
能源屬性指標用來評價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耗能情況以及產品在使用過程中的節能情況,家電產品生產過程耗能較小,但是其產品為主要用能產品,因此主要從能源利用性和能源節約性兩個方面進行考量。
環境屬性是綠色產品不同于一般產品的主要特征,該屬性指標及其具體指標涉及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情況。環境屬性指標應圍繞產品在生命周期過程中的水污染、大氣環境污染、土壤污染、噪聲、固體廢物、電磁輻射等方面的影響。結合家電行業特點,主要考量產品以及包裝中的有害物質含量。
品質屬性指標主要關注產品的健康安全性、質量性能以及舒適性,重點選取涉及產品的主要性能、耐用性、舒適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指標,或增補一些與環境和人體健康密切相關的重要性能指標。從健康性、用戶體驗和實用性等方面進行考量[9]。
四個維度的指標中特別要說明的是品質屬性指標。品質屬性在以往的綠色或可持續發展政策以及相關的技術支撐文件中經常被忽視,很多人認為品質和綠色是不相關的,這種認識是比較片面的。從表面意義上講,以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主要關注環保、能源、資源幾個方面,強調培養人們持續發展、造福子孫的綠色生態意識,一般是政府以補貼形式推動綠色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這種做法,也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問題,首先,意識的培養需要很長時間,不是幾年、十幾年的時間就可以形成,可能需要一代人或幾代人的努力,另外還需要完善的社會制度來支撐。其次,在當今的多元化社會發展理念下,政府的專項財政補貼政策不可能長期實施,時有時無的補貼政策會造成企業生產積極性的波動以及產品技術開發的突發性,甚至有可能造成企業的短期逐利效應,不利于市場的良性發展和技術的持續提升。為解決這些問題,在家用電器綠色產品評價體系中,增加了品質屬性指標維度。品質屬性指標是消費者最能直接接觸和感受到的指標,近年來,產品品質越來越被市場和消費者所重視,而且這種重視將會一直持續下去。品質成為拉動市場需求的關鍵要素是毫無疑問的,因此將品質屬性維度的評價指標納入綠色產品評價指標體系則已成為必然。這里提到的品質絕非達到一般的產品安全、性能要求,而是要在這方面選擇市場最為關注、消費者最為關心的性能指標。而且,這些性能指標的水平應該遠高于市場平均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和行業領先水平。只有如此,才能讓消費者真正感受到綠色產品的耐用性、實用性和舒適性,提升綠色產品的消費體驗,這樣既有利于形成綠色消費意識,拉動綠色產品消費,同時更能大大促進綠色產品在設計過程中各個維度指標技術水平的均衡提升。因此,在開展綠色家電產品評價體系建立的過程中,品質屬性指標必不可少,尤為重要。
在上述內容的基礎上,參考國際上的綠色產品評價制度,針對具體產品可能需要提出額外的評價要求,比如針對家用電器中充注制冷劑的產品,從資源和環境屬性方面,應額外考慮制冷劑的回收和替代問題,制冷劑宜選用易回收的品類,選取對臭氧層破壞和全球變暖影響更小的制冷劑,等等。此外,針對不同家用電器產品的發展情況,也應考慮適時地將材料標識、產品的可再生利用率標識以及標注生產日期等與信息公開相關的要求納入評價指標中。
3.3 綠色標準評價體系構建
結合上述研究,構建出綠色標準評價體系,見圖1。
圖1 綠色家電標準評價體系圖
4、結論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的意見》(國辦發〔2016〕86號)中指出,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是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培育綠色市場的必然要求,是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綠色產品供給質量和效率的重要舉措。本文通過對于這一政策相關背景和國內外發展現狀進行了廣泛調研,在GB/T 33761-2017《綠色產品評價通則》[10]國家標準的框架下,針對綠色家用電器產品的基本要求和評價指標進行了深入研究,結合家電行業技術發展的總體趨勢,從資源、能源、環境、品質四個維度提出并建立了一套統一、科學、可操作性較強的家用電器綠色標準評價體系。相比于目前其他國家和我國其他行業的綠色產品評價,本文所建立的家用電器綠色評價體系從系統性、均衡性以及后續推廣等方面進行了更深層次的考慮。這是家用電器綠色產品制度建立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希望在此基礎上,能夠盡快建立一套科學完整、長期高效的綠色家用電器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加快我國家電產業轉型升級,有效引領綠色消費,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添磚加瓦。
本文作者
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 胡志強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的意見[Z]. 2016.
[2] 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制造2025》提出綠色新政工信部詳解綠色理念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加快建設生態文明[J].表面工程與再制造,2015(04):17-20.
[3] 欒春玉.日本節能環保法律、政策的經驗與啟示[J].稅務與經濟,2012(06):56-59.
[4] 國家認監委認證監管部.“中國綠色產品”標識與認證體系建設初步方案的思考[J].中國認證認可,2016(05):8-13.
[5] 吳冰.建立綠色建材評價體系推進建材工業綠色發展——簡析國家標準《綠色產品評價墻體材料》GB/T 35605-2017[J].墻材革新與建筑節能,2018(5): 23-26.
[6] 中國涂料工業協會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綠色設計產品評價技術規范水性建筑涂料》的制定[J].中國涂料,2017(06):1-4+12.
[7] 田鳳權.基于生命周期理論下的綠色產品評價體系研究[J].才智,2011(07):85-87.
[8] 孫秋月.制造業綠色產品設計方案評價研究[D].遼寧:沈陽工業大學,2006.
[9] 魯建國.談《綠色產品評價家用電器》國家標準制定[J].家電科技,2017(03):7.
[10] GB/T 33761-2017.綠色產品評價通則[S].2017.
來源:《家電科技》2020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