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shengkeji@163.com
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由11個城市構成,包括廣東省內分布在珠三角的9個城市: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惠州、肇慶、江門,和兩大特別行政區:香港、澳門。
結合灣區各城市的現處階段、主要優勢產業及城市規劃政策,粵港澳大灣區內金融、制造業、醫療健康、信息技術服務業等是具備優勢基礎的支柱性產業,應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利用政策促進制度改革,創造更高的社會和經濟價值。新技術+落地場景+政策扶持會為粵港澳大灣區帶來新的機會。
《規劃綱要》在第六章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中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支持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瞄準國際先進標準提高產業發展水平,促進產業優勢互補、緊密協作、聯動發展,培育若干世界級產業集群。
在第一節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中,《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圍繞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完善珠三角制造業創新發展生態體系。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大力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優化發展,加強產業分工協作,促進產業鏈上下游深度合作,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同時,要優化制造業布局。提升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發展水平,以珠海、佛山為龍頭建設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以深圳、東莞為核心在珠江東岸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等世界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
發揮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創新研發能力強、運營總部密集以及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地產業鏈齊全的優勢,加強大灣區產業對接,提高協作發展水平。支持東莞等市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支持佛山深入開展制造業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支持香港在優勢領域探索“再工業化”。
此外,要加快制造業結構調整。推動制造業智能化發展,以機器人及其關鍵零部件、高速高精加工裝備和智能成套裝備為重點,大力發展智能制造裝備和產品,培育一批具有系統集成能力、智能裝備開發能力和關鍵部件研發生產能力的智能制造骨干企業。
支持裝備制造、汽車、石化、家用電器、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做強做精,推動制造業從加工生產環節向研發、設計、品牌、營銷、再制造等環節延伸。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重點推進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開發綠色產品,打造綠色供應鏈。大力發展再制造產業。
《規劃綱要》稱,將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并依托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科研資源優勢和高新技術產業基礎,充分發揮國家級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區等高端要素集聚平臺作用,聯合打造一批產業鏈條完善、輻射帶動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
何為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綱要》稱,將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發展壯大為新支柱產業,在新型顯示、新一代通信技術、5G和移動互聯網、蛋白類等生物醫藥、高端醫學診療設備、基因檢測、現代中藥、智能機器人、3D打印、北斗衛星應用等重點領域培育一批重大產業項目。
并且,圍繞信息消費、新型健康技術、海洋工程裝備、高技術服務業、高性能集成電路等重點領域及其關鍵環節,實施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工程。培育壯大新能源、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形成以節能環保技術研發和總部基地為核心的產業集聚帶。
粵港澳大灣區還將共建創新發展示范區,強化粵港澳聯合科技創新,共同將廣州南沙打造為華南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高地,積極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海洋科技、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領域。
(轉自:高工機器人網)